毛衛成:我搭舞臺你唱戲 |
發布日期:2016-4-11 新聞來源: |
一顆種子總要生根、發芽、開花、結果,尤其當這顆種子承載著一個58歲漢子43年的夢想和理想,開出來的花就更加絢爛綺麗了。 毛衛成的這個夢想,萌發在“上山下鄉”頭頂藍天、腳踏黃土的時候。 一個文化站長的“理想” 1969年,毛衛成和其他青年學生一樣,被“上山下鄉”大潮裹挾到了宜興,眼望著田里綠油油的莊稼,心中的感受一如路遙筆下的“高加林”!鞍⊙,那時我吃的苦,不得了:兩只腳陷在水田里,腳膀上爬滿了螞蟥;背上是毒辣辣的太陽,田里是燙腳的水……所以現在再苦再累,我也不覺得苦,更不會浪吃浪用! 盡管農村帶給一個城市青年許多艱難和坎坷,但也并不全是苦澀的記憶!霸谵r村我當了5年公社文化站站長,那時工資30元,每月的活動經費40元,我組織了14支宣傳隊,參加地區文藝會演,還有賽詩、黑板報比賽,搞得轟轟烈烈、紅紅火火。別人看到我,都說那個常州城里來的小佬,能干咾!闭f起那時的“事業”,毛衛成的眼光里依然閃爍著一種理想的光芒。 看不到回城的希望,毛衛成倒并不覺得日子難挨,覺得在廣闊天地里也有奔頭。他做好了扎根農村一輩子的打算。他想這樣的日子也很好,天高地遠,小橋流水,鄉情純樸,他的心里裝進了溫軟濕潤的江南的人和事。他帶著宣傳隊到田頭村里演出,看著憨厚的老農咧開掉了門牙的嘴巴,抽著旱煙,臉笑得像綻開的花,他十分感慨:群眾太需要文化藝術了,而就是這樣一張張生動的農民笑臉,閃出了他的一個念頭:以后有機會、有能力,一定要為最基層人民大眾的文化事業做點事。 一個成功者的困惑和感悟 毛衛成以后的經歷與無數知青并無二致:當初如漲潮一般下鄉,又像退潮一樣回到了城里。人生軌跡也并沒有什么奇特之處:到三無廠當了一名普通工人,以后又當事務長、科長、副廠長。 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提供的舞臺,毛衛成也許與絕大多數中國人一樣,就此按部就班地走過平坦的人生之路,也可能當上廠長、甚至局長,但也脫不了那種四平八穩的窠臼。 有時候,一個機會就會改變人的一生,F在這個機會就出現在毛衛成面前:當時,常州電子產業在全國是很有名氣的,很早就開發出了電視機、洗衣機、星球收音機,后來的新科更是常州人的驕傲。很多企業都需要到北京去打開一片天地,在首都叫得響,就在全國領風騷,但是不少企業單打獨斗,顯得勢單力薄。電子局決定成立駐京專門機構協調這些事務,同時也為這些企業服務。于是,毛衛成就走馬上任駐京辦主任。 到了北京,毛衛成就以駐京辦的名義與中國藝術研究院、音樂研究所合作成立北京華音公司。毛衛成搭好這個舞臺后,就請來“演員”,星球、新科各路人馬“你方唱罷我登場”,一時間熱鬧非凡。到1995年,這里聚集了12家常州企業,可是十個指頭不一般齊,有的紅紅火火,有的“王小二過年,一年不如一年”,還有的甚至連電話費、房租都付不起。 回到常州后,毛衛成成立了常州華音電子公司,他想自己在這個舞臺上做一回“演員”。 這個“演員”,他當得非常稱職,當時有些效益不好的企業駐京人員紛紛“投靠”毛衛成,他們做電視、做音箱,什么掙錢就做什么,做得風生水起。 毛衛成在這條軌道上又前行了好些歲月,然而人生的意義到底在哪里,又一次讓他“捫心自問”:自己55歲了,事業上兒子已經接班,錢掙得說多不多,但能支配的也有上千萬。物質上滿足了,也就有了新的困惑。 “過去,騎著28英寸的自行車,兒子在前,老婆在后,到丈人家去,覺得幸福;一家人住在五六十平方米的家里很幸福;夫妻兩人存錢買了空調很幸福。后來有了好車好房,幸福感卻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! 到底到哪里找幸福?毛衛成想去看看“外面的世界”。于是,他5次到美國,還到法國、德國、意大利、瑞士、澳大利亞、新西蘭等發達國家游歷、考察。這番“放眼看世界”,讓他看出很多花頭經:發達國家有許多民間慈善和公益基金會,政府想到沒想到的他們都想到了,窮人沒有食物,會有慈善基金會買好送到教堂,窮人缺少寒衣也有地方領……這些慈善基金是哪里來的?毛衛成也作了一番探究:“噢,原來和發達國家的‘第三次分配’有關!卑磩谌〕晔堑谝淮畏峙,稅收是第二次分配,而做慈善做公益就是第三次分配。有了“第三次分配”社會就更公平。 回到常州,他明確對兒子講:“其他的我都給了你,但我要拿出1000萬做公益!泵l成有點激動,因為那個沉睡已久的夢又在他心中復蘇了。 一種奉獻文化事業的新形式 3年前,毛衛成拿出1000萬元人民幣,成立了常州市華音公益文化基金會(籌),開始了公益基金的探索。 慢慢地,他總結出三個創新、三個特色和三個不涉及。 三個創新是:一、基金捐出不得收回,規定每年用去10%,屬于非公募公益基金,不接受單位捐款,只為個人設立。錢是自己的,自己運作,虧了自己貼,保證10%的投入,基金的門檻設定為100萬元。二、基金主席可指定傳承或合法繼承。有兩種運作方式,一種是自己不參與具體運作,由毛衛成的基金會來運作,出了問題由他負責賠償;另一種是拿出資金來,由某個基金主席自己運作,但10%必須拿出來,用基金主席的名頭擔保,如運作不下去基金主席可以改換。三、每年拿出的10%基金有專人負責,報銷時要捐款人簽字,這樣他們有興趣,開心并且踏實。 三個特色:一是,不做文化,只推動文化。一個具體基金支持一個文化團隊,打造一項文化事業。二是,不管用錢,只管管錢。每個基金都有一個委員會,秘書長由退下來的局處級領導擔任,保證用好錢。同時要有委員會3個人簽字、秘書長簽字、捐款人簽字才能用錢。三是,只管投入,不管回收。不作任何商業運作,支持的雜志、刊物決不登廣告。 三個不涉及:一是,文化產業不涉及,只支持賺不了錢、沒人投資而社會、百姓又需要的文化。二是,政府大力推動的不涉及,只做政府想到而沒有精力去做的,或政府沒想到但百姓需要的。三是政府反對的不涉及,與黨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。而且支持的都是由市文聯、市社科聯等相關部門管理的文化團隊。 這幾年,憑著一股熱情,毛衛成的華音公益文化基金會(籌)做了不少文化事:給社區發放了1000套廣場健身音響設備,每套1000元,一套音響設備3個義工,可以給100個人帶來快樂。今年又要發放1000套室內音響設備,已發了500套,里面有300首歌曲、300首伴奏,其中有市委宣傳部推薦的20首精神文明歌曲、100首地方戲曲、100首伴奏和100首舞曲。這是毛衛成專門與承制的常州美碩電子有限公司策劃“量身定做”的。另外還把這300首歌曲、100首戲曲印成歌本、制成U盤配套發放。前年,還在常州大劇院搞了6場群眾文藝匯演,讓老百姓登上常州的最高藝術殿堂,去年又搞了8場。 毛衛成情動眾人,許多企業家紛紛加入,這個公益文化基金雪球也越滾越大。一天,一位飯店老板問毛衛成最近在干什么,毛衛成說,在干公益文化的事,那位老板大喜過望:“那也幫我搞一個,我也有這個愿望!泵l成立即為他聯系由一批老知青組成的“長青藝術團”,正為經費發愁的“長青”團長喜出望外。沒有辦公室,老板馬上找了3間房子,承諾當年辦8場演出。 一位叫周鍔的企業家出資100萬元,接受“吳地文化基金”,支持《吳地文化》雜志和吟誦協會;一位70多歲的美籍常州人,很愛家鄉,他拿出300萬元,成立名人博覽基金,專門支持《名人博覽》雜志;加拿大籍常州人Alan·戚出資300萬元,成立民俗文化研究基金,出版了一套10本的常州民俗文化叢書第一輯,今年還要出第二輯;一位姓姚的企業家出資100萬元,成立了譜牒文化基金; 一位姓朱的女企業家也出資100萬元,成立博客文化基金……加入這個行列的企業家還有一長串,F在已經有譜牒文化基金、名人博覽基金、民俗文化基金、博客文化基金、吳地文化基金、交響樂基金、民族樂器基金、合唱基金、長青藝術基金、四季藝術基金等10個基金,錫劇基金、滬劇基金、京劇基金、越劇基金也在緊鑼密鼓籌備之中;鹂傤~從當初的1000萬元擴大到現在的2000多萬元。 毛衛成的愿望是:讓文化人出力、愛心人士出錢,在這個平臺上共同創造文化成果、共同奉獻文化成果,讓全市人民共同享受文化成果。 毛衛成相信,這個雪球會越滾越大,因為常州是一個千年讀書地。(周逸敏 文/攝) |